朋友圈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所有孩子都是天才。
A的女儿画画得了奖,B的儿子书法被展览,C的孩子可以用外语交流,全都要晒到朋友圈,都是360度无死角的完美。
这类孩子不只活在朋友圈,更活在生活圈,爸爸妈妈提到孩子就滔滔不绝,孩子有了“三道杠”要宣传,连当上个破班委也要大肆炫耀,甚至有些孩子钢琴考级结果还没出来,父母就对外说孩子“钢琴八级”了。
我认识一位父母,孩子的作文被发表在学校的杂志上,爸爸妈妈喜极而泣,复印了好多份散发给大伙看,更没想到的是奶奶在小区里逢人便说“我孙子成了作家……”
喜欢炫耀的父母,总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发光点”,假如孩子成绩好,就大吹特吹;成绩一般,就吹有天分;没天分,则吹身体好,如,“这孩子一餐可以吃两碗饭,从来不生病”;假如连这个也没得炫耀,还能说“这孩子听话,打他也不哭”……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一位南京父母跟记者说,对自己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的事情后悔了,缘由居然是钢琴没办法携带,错过不少能炫耀的场所。
无数个孩子告诉我,他是“代表全家来考试”,学习成了他的负担,爸爸妈妈总拿他和其他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大家在炫耀孩子的同时,早就忘了:大家是要孩子过得幸福,还是要孩子满足大家的炫耀欲?
1、牛蛙之殇
前不久,上海退休教授写作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那个患上抽动症的孩子格外叫人心疼。
为何叫牛蛙?
考上了上海四大名校就叫牛蛙,其余的只能算青蛙。
孩子的爸爸妈妈刚开始就和邻居家比拼,孩子各种补习班上了三年,最后居然是邻居家的孩子当上了牛蛙,他们家孩子是青蛙,这让他们直接崩溃,没办法同意。
“大家家一直都要比他们家优越,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遭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大家很难下咽。”
比气很难下咽的是,孩子患上了抽动症,这种病全称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紧急,却非常难治愈,大夫说是长期重压致使的。
后来,孩子的爸爸妈妈终于想通了,也不再盲目炫耀和攀比了。
“我突然了解一个家庭传承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所谓的家学,就是让下一代,比大家更能接近真实的自己。大家所积累的所有财富与资源,并非要全部交给他,而是让他在这所有的对照之中,比大家能更快的洞察到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不虚掷时光与生活。”
还记得传颂千年的《伤仲永》么,自小聪慧的方仲永被爸爸携带每天炫耀,最后泯然众人,成了叫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很多爸爸妈妈,内心的自尊感特别低,需要靠外面的认同、羡慕来给自己增加一些自尊感,他们自己没办法获得,于是就把这种期望值强加到孩子身上。
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所以,他们就不断把孩子逼成了自己可炫耀的资本。
然而内心强大,自尊强的爸爸妈妈,却从来不炫耀孩子,由于他们看淡名利,追求自我,也会让孩子去追求自我,他们无需拿什么出来炫耀,愈加不会拿孩子炫耀,由于他们内心非常满足。
2、爸爸妈妈用炫耀给孩子打造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
《极品说》中,肖骁提到一件事,朋友向他秀孩子,拉着他看女儿玩一款早教益智玩具—火火兔。
肖骁内心无比崩溃,可依然拍着手说“特别可爱、特别可爱”。
他不喜欢如此的炫耀,也谈不上多认可这个孩子,但也只能礼貌性的附和。
由于有炫耀就有掌声,出于礼貌,就算是违心,其他人也会鼓掌认可。
可孩子却分不出真伪,听到赞美和鼓励,就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
曾在奥运会开幕式大放异彩的林妙可,年初参加艺考却多次落榜,叫人感叹是伤仲永的翻版。
林妙可她从9岁到17岁,千篇一律的摇头晃脑、嗲里嗲气。但9岁时这么做,其他人会说你纯真无邪浪漫,17岁还如此就叫人作呕。
为何她会如此?
由于9岁的时候摇头晃脑、嗲里嗲气,听到的掌声太多了,爸爸妈妈拉着她到处炫耀,给她打造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最后17岁依旧这样。
孩子永远会跟着掌声走,但掌声多了就会偏离航道,所认知的世界也停留在儿童阶段,与成年的世界格格不入。
3、炫耀的爸爸妈妈造就攀比孩子
前不久,一个10岁的男生围棋下得好,爸爸妈妈到处炫耀,可是孩子却说爸爸妈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他嫌弃爸爸妈妈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说钱比成绩好要紧多了。
他嫌弃儿童手表,却羡慕同学们的iPhone7。
生活在炫耀里的孩子非常敏锐,在爸爸妈妈的炫耀声中,他们任何事情都要和同学比一个高低,于是就导致了攀比的心理。
他与其说是对爸爸妈妈不满,不如说是对同学的羡慕和深深的自卑感。
我有一个表姐咬牙把孩子送到了贵族学校,每天炫耀学校如何好,宝贝学习怎么样用功,满满的自豪感。
今年暑假,表姐携带小外甥女来我这里旅游,我全程接待,却总感觉孩子有点闷闷不乐。
我问她是否不喜欢这里的风景,她扭捏的说:“我同学都去外国旅游了,只有我在国内,好丢脸啊。”
原来在爸爸妈妈极力炫耀时,孩子也在相互攀比中,一旦不如意,就会失望、埋怨爸爸妈妈,乃至成了白眼狼。
浙江义乌一妈妈每月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却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对。
机场弑母的留学生汪某,由于妈妈拿不出高昂的生活费,就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妈妈9刀。
中国式的攀比害死人,孩子活在其他人的怎么看里,生命没自我价值,不只累,甚至会扭曲三观,变得狰狞可怕。
4、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
李泽钜和李泽锴上学时,很多孩子都是车接车送,满身名牌,可他们却常常和父亲一块挤电车上下学。
以至于两个孩子闷闷不乐的问爸爸:“为何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你却不让家的司机接送大家呢?”
李嘉诚笑着讲解:“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可以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了解。”
海明威从小在狩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度过,因此他才能写出《老人与海》如此伟大的作品;沈从文觉得自己只不过在江边打赤脚长大的农民,所以他才能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边城》;
让孩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去历程生活百味,去察看世间百态,才是爸爸妈妈最好的馈赠。
虽然没用炫耀的资本,但却会因此了解奋斗的意义,进而不断健全自我。
爸爸妈妈要教会孩子追求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沦为自己炫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