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一名本科生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当他得知武汉一所技工学校能将毕业生输送到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后,就报名读了这所技校。读了两周,他居然感叹:“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现在,大学毕业生因就业碰壁,“回炉”读技校的现象并不鲜见。
笔者觉得,并不可以以此全盘否定大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给学生某项技能,培养一线操作职员,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而高等教育给予学生更广博的常识,更开阔的视线,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两种教育定位不同,各司其职。
但,本科生“回炉”读技校的现象,也应引起大学的深思。高校扩招后,办学重压增大。理工科专业过去做实验,四五个学生共用一套设施;目前十几个学生也未必有一套设施。以前到企业实习,师生都需要遵守严格的实习规范;目前,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基本处于“放羊”状况。如此一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受影响。不少大学期望把自己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科研占了非常大比重,于是一些教师不想在第一线教学中“浪费”太多精力,使得教学水平降低。还有一些高校依据现有师资来开设专业和课程,不去研究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
其实,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有一点是相通的———培养的学生被社会需要。面对“流入”技校的毕业生,大学需要考虑,怎么样鼓励教师潜心教书,把提升教育水平放在第一位,怎么样培养“适销对路”的高层次人才。
“回炉”现象也提示大家:各类教育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大学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能否打破“壁垒”,共享一部分实验设施、实习场合和师资。大学可以腾出一些学时,把有关专业的学生送到技校培训车、钳、刨,操作千斤顶。大学期间把学生“锻造”得文武兼备,学过生日后就不必“回炉”,参与就业角逐也会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