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乐之真情流露
《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中提出了一个要紧论点: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能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些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宗白华说:乐的表现生活'不能为伪',就像数学可以表现自然规律里的真的那样,音乐表现生活里的真。
看重艺术情感的真实性,追求艺术的至真,这在东西方的艺术追求中,几乎都是一致的。早在先秦时期,《庄子》中就有: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可以动人之说。真的的音乐,从产生到表达,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其真,不可以掩饰,而唯其真,大家才能通过音乐来判断乐者真实的心理状况。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在各乐论典籍中都有所体现。《礼记?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在《乐记》作者看来,乐的原动力就是表达人的情感。同时,情感不但艺术产生的源泉和动力,而且情感的种类还决定了艺术形象的个性特点。《荀子?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宋人朱长文在《琴史?论音》中也强调情感对音乐创作的重要程度:音乐之生,本于人情而已矣。
(3) 乐之人格体现
明代李贽将性格与乐音相联系,他说: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从这段文字,大家足以佩服古人的洞察能力。由此,音乐与个性之间的深层联系可见一斑。
推崇尽善尽美音乐的孔子既看重音乐中的人格内涵,也看重音乐在人格培养中有哪些用途。在孔子看来,音乐的本质就是仁的艺术表现。而仁则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对于音乐,儒家强调艺术与人性道德的同一性和统一性,觉得应从人性和人德的角度来认识音乐的本质,觉得音乐只有与礼教成为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时才能真的成为仁的艺术表现。《礼记?乐记》中就有乐者,德之华也、德音之谓乐等命题。
同时,儒家又强调音乐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与乐(《论语》)儒家倡导以音乐来作为人性道德修养、人格健全的一种要紧方法。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礼乐教育占据十分要紧的地位。孔子培养弟子的最高标准是需要学生身通六艺。所谓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与乐居于1、二位。礼乐思想到了孔子这里,已进步成为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与灵魂。
(4) 乐之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重神轻形,音乐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是乐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能领会其中精神内涵的听者才是知音。《列子》中记载有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说的就是千古流传的知音佳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古人觉得赏析音乐不是只图音调的悦耳,更要紧的是领会音乐所表现精神、志趣、道德和情操。《礼记?乐记》说: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彼亦有所合之也。
经典的音乐也是由于其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涵才能打动人、感染人,以至于千古流传。 《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与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与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嵇康于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能感人至深,正是由于曲中悲壮慷慨之旋律适合抒发他那心中愤满不平的情怀,与对生活命不公平遭遇的至深感慨。而蔡文姬所作琴歌《胡笳十八拍》曲调悲怆凄婉、如泣如诉,作者流亡思乡的痛苦与还乡时与亲生稚子生死离别的悲伤,淋漓尽致地倾诉于曲中。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方法,以精准地组织音乐可以广泛引起的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年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种类人所特有些复杂的人的态度。
经典的音乐随着着音乐文化中的典故,一直深深的启发和感染着中国世世代代的大家,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深层心理意识的一部分。这类故事如,庄王一鸣惊人;韩娥余音绕梁;伍员吹萧,荆轲易水寒,刘邦大风起,杨朱哭歧路,刘禅不思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孙登长啸鸾音,秦青响遏行云,庄周有雁默先烹的哲学考虑,陶潜有琴不设弦的优雅情调,相如弹琴求凤,萧史吹箫引凤,屈原放逐,呵壁问天,单文鸣琴而治,王敦击壶而歌,等等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深刻的心理内涵,值得大家认真地剖析和领会。
(5) 乐之社会体验
大家可以从音乐中看到的投射不止是对于个人的心理投射,同时也可以在音乐中看到社会的情况,古人就擅长从音乐中剖析人民的生活心态、民俗风气与国家的政治状况。《荀子?乐论》中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敌不过。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侵。《礼记?乐记》觉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洁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这指出了音乐特点与民族心态之间互感互动的对应关系。
另外,《礼记?乐记》中还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闲。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从国家大局,民族心态及历史变化出发,指出了政治形势、群众情绪与人民呼声的关系。
正是由于音乐与政治之间的互映关系,儒家音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导向用途。《礼记?乐记》中说: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儒家倡导中和音乐,觉得中和音乐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变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知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步伐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包括着丰富的心理内涵,本文试作探讨,并从中感觉到,对传统音乐文化作心理投射的剖析,既能加深大家对传统音乐的理解,更能启发大家理解现代音乐与现代中国人深层心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