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自公众号42旅(marathon_42trip)
上周在一本叫做《101件事儿死前必须要试一试》的书中,发现“跑一次马拉松”这个选项赫然在列。对不少人来讲,跑马拉松也会是生活中的一个终极挑战目的。幸运的是,我不需要等到死前,早早地就做了这件事。
我的不少朋友都对“跑马拉松”这件事感到好奇,他们想尝试却又不敢,还老问我如何可以这么厉害,他们是否适合跑。我都回答一万次了:我一点也不厉害!你们都可以!
虽然我了解,即便我再多说一百万次,他们还是不会相信。在我跑完第一个全马的时候,我就已经了解了:
世界上从此只有两种人:跑过马拉松的,没跑过马拉松的。
跑过马拉松的生活到底会有哪些不同呢?
有人说,“没什么是一场马拉松解决不了的,假如有,就再跑一场”,也有人说,“不管跑多少个马拉松,也拯救不了窘迫的你”。
假如你期望马拉松叫你脱胎换骨,心想事成,对不起,马拉松不是巫术,你去烧香更好些;假如你说马拉松没改变任何事,毫无意义,那大家吃饱了撑着,花那样多时间跑那样多步啊!肯定是有一些东西让大家感觉值得,甚至上瘾,才会一直一直这么深陷下去啊。
至少,我的生活是可以分为“跑马拉松前BM(Before Marathon)”和“跑马拉松后AM(After Marathon)”的。我只推荐一下跑马拉松后,我的内心收成和感受。
1更敢于相信
Set goals, not limits.
当我只跑过800米的时候,我想跑个马拉松,我并不确定自己能成功,但好像更多的人确定自己肯定不会成功。
我试了,为每一次小进步感到高兴,为每一次受伤或者没办法完成目的跑量或配速感到沮丧和怀疑,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状况。对于完成一个全马这件事,我在跑完之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到怀疑和不确定。但在首次抵达全马终点的那一刻,我确信了,我为自己在只能跑800米的时候就相信自己能做到而感到骄傲。我想,假如当时我没选择相信,到目前还是TMD只能跑800米啊。
跑完一次马拉松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改变了,不少事情并不是“不可能”,而是“有多想”。
想想日常的其他事情,大概也不过这样:存在可能性——找办法——去行动——行不通——再找办法——成功。假如不顺利,中间无非在行不通和再找办法之间多周旋几次。这只不过取决于你想为此付出多少代价而已。
不少人不相信我们的梦想是可以被达成的,他们内心深处甚至感觉自己配不上如此的梦想。其实你试过一次就会了解,事情根本不是如此。假如你的梦想太大,不如先定一个可以达成的小目的吧:譬如跑一个马拉松。
2更能熬了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最困难的时候,不是一败涂地的时候,而是在你不确定将来,还没看到期望,但你仍然握有选择权的时候。
以前跟朋友讨论经营咖啡厅,当大家讨论到一种情形的时候,大家就舍弃了。那是一种既没赚钱,也没破产,而是每一个月小亏,你总期望下个月能出现起色,改变这个局面,可是每一个月都小亏,虽然痛苦但不甘心,这是最难受的。
跑马拉松最难受的地方也在这里,跑到三十多公里的时候,你已经用尽全力,跑出每一步都非常痛苦,但你也了解,每一步都更接近终点。每一场马拉松,你都会历程这个“绝望-坚持-成功”的过程,每一次你都赢了(除非你真的退赛,假如没退过,退一次试一试,你会了解自己再也不想退赛了)。一次又一次战胜这种绝望心理的过程,会叫你习惯和适应,在遇见日常其他让人绝望的问题时,更从容淡定。
你会相信“努力到没有办法,上帝自然会给你开一扇窗”。不管这扇窗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跑过马拉松的人,会更坚定地想要看看。
3心更野了
不少人说:我只想跑完一次马拉松,然后就不跑了。不少人都食言了。多少人说:我下一次再报全马我就是傻逼。多少人最后甘愿做傻逼。
马拉松,只能叫你越跑心越野。
什么叫野?英文叫wild。你想想动物世界里那些草原上的野兽,野,就是欲求未满。跑马拉松的人,心里永远缺了一点,缺了一块在心中要拼成圆满的拼图。
(南非五大马拉松的口号——你比动物更野!)
假如你的拼图是波士顿达标,你会用速度训练来弥补,下一场总想要比上一场快。假如你的拼图是超长距离越野跑,你会躲进山里,恨不能跑个几天几夜。假如你的拼图是百马或者七大洲,你或许会认真工作努力挣旅费。
但无论是哪一种,当你衣冠楚楚地在城市里和正常人一样上下班的时候,你的灵魂早就不了解飘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的内心燃烧着同一种欲望:Where is my next race? 我的下一场比赛在哪儿?
4地理常识进步了
这是一个马拉松带来的意料之外的附加值,而且,你会发现我们的地理常识当年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
一次次的报名比赛,让整张世界地图在我眼前慢慢明确。你了解里加是什么国家的城市吗?你了解阿尔卑斯山经过哪几个国家境内吗?你了解印尼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吗?
不光是地理常识,我的古典乐是在柏林马拉松期间被熏陶的;伴随参赛目的地的增加,我的啤酒常识也愈加不能了;懂的外语数目也愈加多,虽然大多只能说“你好”和“谢谢”。
马拉松变成了大家跟世界的接触点,并且在每个接触点都可以无限展开,城市、历史、文化、艺术、音乐、电影、美食……只须你有足够的好奇心,每一场马拉松都可以收成比一块奖牌多得多的奖赏。
5数学更好了
马拉松是一项讲究控制的运动,所以每一个跑者免不了要遇见计算配速的问题。
(看到这堆数字你头晕了吗?)
跑神们要算配速,为了了解自己能否在目的时间内到达终点,创造pb(个人最好成绩)。
跑渣们也要算配速,为了了解自己赶不赶得到下一个检查点,是否会惨遭“关门”(超越最晚到达时间被强制退赛)。
自从开始跑马拉松之后,我对数字、时间、距离都变得更敏锐了。以前我不了解我家附近公园有多远,跑步后我了解了那公园离我家2.2公里,我跑过去要15分钟,假如走过去的话估计得25分钟。
再进步到后来,只须谈论到哪里要多少距离,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假如跑过去大概要多少时间;只须谈论到去干一件啥事要花多少时间,我第一反应就是换算成假如去跑步可以跑多少公里。
自从跑马拉松之后,对于时间和空间,我有了新的度量衡,比起以前的稀里糊涂没定义,我感觉自己活得更精准了些。
6治好社交恐惧症了
在跑马拉松之前,我是个社交恐惧症病人,一遇见需要跟陌生人聊天的场所都非常别扭。担忧自己讲的话题其他人会感觉无趣,而其他人的话题我也不了解如何接。
跑了马拉松将来,场景一般是如此的:我跟一个不跑步的朋友出去旅游,在机场遇见某穿着“Finisher”的跑友,立刻相视一笑开始互相搭讪(我也穿了“Finisher”字样),然后大家相谈甚欢10分钟,最后恋恋不舍地互相道别互祝好运。完了朋友问:你们非常熟啊?我:不认识啊!于是我在朋友眼中的形象瞬间从“自闭症儿童”变成了“交际花”。
我发现“马拉松”这个话题几乎是万能的。假如遇上跑友,“天下跑友是一家”,你们自然可以从任何角度开始无障碍交流;即便遇见不跑步的,只须告诉他我跑过马拉松,也可以立刻一边同意他们膜拜的眼神,一边安利他们开始跑步而引向无穷话题。
我开始感觉到交流的乐趣,并开始享受每一次搭讪陌生人的奇妙历险,反正最多他感觉我是个跑马拉松跑坏脑子的神经病罢了。
说了这么多,我只期望看到文章的你至少不要再问我:跑马拉松合适我吗?我有没可能完成马拉松呀?假如还不确定,请看第一条。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