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调查称8成孩子想对父母说我爱你 但说不出口

   日期:2024-04-29     来源:www.tlfwnw.com    浏览:734    
文章简介:一个月前,钱江晚报推出“这个夏季,我与家人聊一聊”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聊了一夏,大家在少年们的投稿中,看到了一场场过去与目前的对话,里面有家人过去的辛劳与努力,挣扎与温暖,与那些年在年代风云变幻下被裹挟的甘苦。

一个月前,钱江晚报推出“这个夏季,我与家人聊一聊”学生暑期实践活动。

聊了一夏,大家在少年们的投稿中,看到了一场场过去与目前的对话,里面有家人过去的辛劳与努力,挣扎与温暖,与那些年在年代风云变幻下被裹挟的甘苦。

参加过本报新少年作文大赛的学生也来了,用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文字,把他们和他们家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在大家陆续刊载的“聊天记录”里,有感动,有温暖,有对比,有考虑,评奖结果最近会在本报教育微信“升学宝”上揭晓。

当然,大家鼓励大伙聊一聊,也想从中探索当下青少年和家人的关系。所以,也有部分同学领走了暑期实践的另一项任务——调分数查询析员。答案,就在他们递交的调查报告里。

杭州文澜中学沈箫童、施条律“二人组”的调查报告有数据有剖析,他们发现每个年龄段受访者都把“饭桌”作为聊天的最好载体;初高初中生感觉家人不够知道他,应该和青春期的不听话有关;小学到高中,爸爸妈妈与孩子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学习”,而到了大学90%的受访者把话题转移到“父母里短”上……

今天刊登的这份调查报告,是由杭州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李烨独立完成的。

暑假回到家,团聚的激动和喜悦瞬间弥漫。可是这份喜悦总是很难持久,没几天,不耐烦、抱怨、牢骚甚至争吵渐渐升级,她困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头两天待你像宝,后两天恨不能把你赶跑?她把调查对象指向和她一样的大学生们。

调查的结果,比她的预期乐观得多,可她又紧追进行了一次回访,答案竟不同了,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隐忧?

这正是大家发起这项暑期实践活动的初衷——探索家人的“自我”,也能不断拷问我们的“自我”。

目前,活动要结束了,但期望,你们的聊天不要停。

调查的A面——

过半受访者表示与家人相处愉悦

近7成受访者在校期间每周会与家人联系

这类孩子暑假回到家,与家人的交流状况是什么样的?

有52%的人选择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一直非常愉快,27%的人坦言头几天会更为融洽,其余表示一般。

一天中,与爸爸妈妈交流聊天的时间一般多长时间?33%的受访者表示聊天时间不会少于1小时,另外的57%在半小时以内,剩下的10%则表示没几句话可聊。

在这过程中,有83%的人选择了轻松坦然或期待,只有17%的人有紧张、无所谓或不耐烦的情绪。

同时,还有73%的同学乐于与爸爸妈妈一块看电影,43%的同学想分担家务。

而若把时间往前拨,大学生们在校期间,21%的受访者依旧天天会和爸爸妈妈联系,还有66%的人每周至少与爸爸妈妈联系一次。这其中的主动性上,孩子主动的占25%,觉得双方都差不多的占56%,剩下19%则是爸爸妈妈主动。

这类数据的指向,好像比大家的预期乐观,当代大学生和家人的交流还算顺畅。大部分受访者在同意采访时也表示,不觉得自己与家人存在交流困境。

调查的B面——

7成受访者不了解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

4成受访者不想爸爸妈妈看到我们的朋友圈

可当大家再去细看聊天内容,近80%的受访者表示话题以琐碎家常为主。其他点击率高的话题还有:学习、就业、感情,与对将来的计划。

显然,话题的落点更多还是在青年自己身上,父母关注他们的当下,操心他们的将来,但爸爸妈妈的过往,却极少提及。

调查中,有几个问题考验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认知程度——

100人中,73人不了解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还有56人不了解爸爸妈妈当年是怎么样相识的,57人不了解母亲会在哪儿理发,甚至还有8人,不了解爸爸妈妈在兄弟姐妹中排名老几。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关于“你的朋友圈会不会屏蔽爸爸妈妈?”13%的受访者坦白已经这么干了,另有2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刻意屏蔽,但不期望他们看到”,可见,当代大学生和爸爸妈妈的平时交流,还是有很多“保留”。

二次回访——

数据的背后,有没一些隐藏的隐忧,或是一些连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缺失?

基于如此的自问,在首轮调查问卷收购后的10天,大家又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回访。

陪爸爸妈妈看场电影的愿望

不少到目前还没有完成

回访的20个人有一个一同点,他们都觉得自己和家人的关系融洽,且在“愿不想陪爸爸妈妈看电影”、“愿不想陪家人逛街”、“愿不想和家人买菜、做饭或是分担其他家务”等问题后面,勾了“是”。

回访的问题,则把“愿不想”,改成了“有没”。当时,暑假已过去大半。

答案就有的落寞了。譬如关于第一个看电影的问题,20人全部摇了头。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上一次与家人一块看电影的记忆彻底断片,只有一位男孩回忆起是“高中时期”,由于“母亲过生日”,但片名早就记不起来了。另一位女孩说,暑假里连追5部电影,但都是和小伙伴去看的。

至于其他几项,他们的讲解是“还没有顾上”:平常工作学习重压大,假期就该彻底放松,补补觉非常正常;同学许久不见,要联络感情、维护人际关系,参加聚会非常必要。

但就在这类“正常做”“需要做”的清单中,陪家人这项总是被抛之脑后。

八成孩子想对父母说“我爱你”

但终究还是说不出口

还有一个问题的答案,让我想起暑期档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

这个问题是:有没一些话,是你想对爸爸妈妈说,却没说出口的?对此,近八成的受访者想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却终究还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另一个反差非常大的问题:是不是对朋友、同学非常友好,面对家人时却容易烦躁不耐烦?

高达88%的人选择了“有时会如此”甚至“常常如此”。

这样看来,当下青少年对家人的爱才是放肆的,他们习惯了家人为其挡风遮雨,给予温暖和安全,笃定地觉得爸爸妈妈从来不会离开和舍弃。所以极少去说话,去交流,体贴他们、讨好他们。

这虽然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现实存在,又是不是想过,这种放肆,可能也会伤害最爱我们的人?

在本次调查中,类似的“放肆”还体目前:“与家人的交流出现问题时你会选择如何做?”

有3成同学的选择应了那首时尚的英文歌“let it go(让它去吧)”;我在调查的最后写着:“当你做完这份问卷,是不是有和家人聊一聊的冲动,欢迎把你和你家人的故事和大家推荐。”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有”,但最后还是没收到一份成形的“聊天记录”。

本报通讯员 李烨 本报记者 徐洁 整理

采集有效问卷100份,男女孩比率4:6。其中以大2、大三的同学居多,占到八成。

在调查对象上的倾斜是有缘由的。大一新生,马上面临可能是生活首次远行,对家和家人都会特别依恋。大四学生,正承受着就业、升学的重压,更多关注对将来的运筹。相比他们,大2、大三的同学在相对平稳的状况下,可能能反映出更为真实的内心。

这100人中,53人是独生子女,其余不是。59人在本省上大学,离家不算太远,41人在外省上大学。其中43%的人每学期才回一次家,有40%的人每月或每逢节假日回家,剩下7%的人每周回家。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